李昕 | 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李昕 上海教研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始终聚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对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一、把握“两个人”深刻内涵,

全面领会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做了系统明确的论述。他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人”的重要论述,为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做好新时代德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

坚持人民至上,把培养时代新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初心使命


辩证理解“两个人”的教育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其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在总体方向上来看,“两个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统一性。两者是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互为表里。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基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两者又存在差异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政治要求的集中表述,强调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属性和根本目标;时代新人是对教育时代要求的集中表述,强调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现实特质和关键内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要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着力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面向的是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要有“人”,这是做好教育、办好教育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教育者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育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眼里有人,教育才有温度。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弱化教师地位,而是更加凸显教师作用。发展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迫切需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必然指向学生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

(二)

坚持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刻含义。一是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礼记》中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最高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二是立德树人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古语“德者,本也”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人无德不立,育人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三是立德树人表明了道德成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德者,才之帅也。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三)

坚持“四个服务”,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中国教育,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关键的还是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接受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滋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领跑而不追随。


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更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美国思想家、哲学家艾伦·布卢姆(Allan Bloom)曾说过:“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有它要达成的道德目标,这影响着它的课程设置。它要培养特定类型的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国家政治安全,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四个服务”办学指向,必须深入思考培养时代新人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质内涵。绝不能培养旁观者和反对派,绝不能培养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教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建设要加强政治把关。政治上把握不对、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决。简单贴政治标签,不顾教材体系完整、逻辑完备,断章取义塞入政治内容,搞得不伦不类的教材,也要不得。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指导教师用好教材,切实把党的政治要求转化为育人实践,把课本讲活、把道理讲透、把知识讲明,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


(四)

坚持铸魂育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学习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展现出的当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政治底色,要突出在知、信、行上下功夫。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学校是传播理论的坚强阵地,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学习宣传、理论诠释、实践运用,强化“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并同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前,要突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历史使命,把握中国发展大势,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五)

坚持全面发展,把“五育”并举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丰富了教育方针基本要求的内涵。


一是德育要增强教育实效。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要以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为重点,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目标,合理设计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机衔接。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在消化、深化、转化上下功夫,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深化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内涵,让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里。德育必须在有的放矢、入脑入心上下功夫。既讲透“大道理”,又讲通“小道理”;既讲理,又动情,使“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有意思”。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教育与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是智育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能力上不去,杰出人才就出不来。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把兴趣和潜能更好地激发出来。


三是体育要保质保量开展起来。现在学生体质状况整体堪忧,“小胖墩”“豆芽菜”“小眼镜”越来越多。要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每天体育活动至少一小时,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终身生活方式。


四是美育要着眼提升艺术素养、培养艺术爱好。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深化文教结合,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文艺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相衔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五是劳动教育要积极融入日常。当前,教师、家长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更为急迫的现实意蕴。要弘扬劳动精神,探索超大城市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和方式,制定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和家务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德智体美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红色基因、全球视野、创新思维要成为上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特质。




二、把握两个关键,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三圈三全”的育人新格局


上海学校德育工作要牢牢抓住“一体化”和“三全育人”两个关键点持续发力。


“一体化”指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要遵循,总结上海多年来的有效探索,深入探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理念和实现方式,完善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第一课堂”、校内外“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横向贯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360度全方位、立体化育人“大熔炉”。


“三全育人”是育人理念和思路,也是育人方式。“三全”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各级各类职能部门行政人员乃至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过程是指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融入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各个环节,以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向前延伸至中小学,向后拓展为终身教育,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全方位是指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锁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大格局。


(一)

聚焦“内圈”抓内容供给改革,着力深化以思政课为核心的学科德育体系建设,实施全员育人


围绕落实课程育人主渠道,我们着重抓住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抓核心,深化思政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两委会同有关委办局配套印发《新时代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行动计划》,围绕“铸魂、强师、提质、厚基”四个方面,细化形成14条专项计划。思政课改革创新核心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和以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为支撑、思政课选修课为拓展的思政课课程群。2019年,上海率先在15所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2020年底将逐步实现高校全覆盖,推动各区在高中、初中、小学阶段,探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读、导学、主题活动等课程。


二是抓关键,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例如,实施“学分银行”建设计划,推行思政课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设为必修学分,开设理论研修、实践考察、模拟实训立体培训模块,创新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工作坊研修、国外研学等多种培训形式。实施“实践熔炉”成长计划,每年选派一批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挂职锻炼,所有新上岗思政课教师须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开阔眼界,历练成长。实施“引智讲学”行动计划,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研究机构和党校专家学者以及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参与思政教育。又如,实施 “望志学者”支持计划,每年在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中,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支持力度,给予入选上述计划人员经费资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


三是抓基础,坚持全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靠一门学科、一个部门、一支队伍,必须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施“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教学规范研制计划,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和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编制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操作规范。进一步打造“特色示范课堂”和“学科德育精品课”,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辐射效应。 


四是抓特色,打造“中国系列”课程。为宣传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所有高校一校一课,创新开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随。2019年开始,向中小学延伸,上海市择优建设百门中小学“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接下来,借力校区共建,以“中国系列”课程为专项任务,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区教育局、高校附属中学结对的模式,从而进一步建好、用好“中国系列”课程。 


五是抓短板,破解思政课建设难题。严格按照中央、上海市委要求,紧盯瓶颈短板,抓好整改落实。特别是要开足、开齐思政课,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政课不仅有抬头率,更要在点头率上下功夫。


(二)

聚焦“中圈”抓主体供给改革,着力构建“六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全过程育人


“六育人”主要对基础教育而言,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六大育人实施途径,推动“一二三课堂”的整体联动,构筑形成“六育人”体系。各育人体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统一于德育工作这一大体系中,通过协同运转,促使学校内部所有育人环节实施资源整合,促使所有教职员工共同育人,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整体架构。


(三)

聚焦“外圈”抓资源供给改革,着力以“育人共同体”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实施全方位育人


新时代德育教育要体现开放性,除了内容与时俱进,更需要在方法、途径上把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起来,动员全系统、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加强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建设。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2019年9月,上海全面启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是重要记录内容。为此,上海市教委会同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制定了《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四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做了内涵界定和课时规定。实现全面评价改革,要更加精细化落实组织体系架构,推动实现从课堂学习向学做结合、学以致用转变;从规模化向内涵发展转变,从数量攀升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努力在评价机制的协同上做出示范。要注重把握规律,深化馆校、社校、普职校合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与项目的指导,探寻社会实践的新载体和评价记录的新方式。要进一步健全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社会实践绝不仅仅是一项专项任务,它既与校内课程结合,又与外部资源衔接;既要求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又要求完善的活动管理;既需要优质的社会资源,又需要可靠的教师队伍。


二是加强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重点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引导家长成为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建好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会等的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社会生态。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注意厘清边界,不能把家长变成“助教”,不能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家长和学校教师应该是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共同目标,各尽其责,又相互支持的同路人 。


德育工作必须反映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时代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把握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根据2020年7月李昕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集体学习活动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


 
 
 
 
 
 
 
 



■ 审校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应嘉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教研有道

探索无涯

“在看”的话,就点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